农历六月,雅称荷月。荷月元日(公历7月6日),学贯中西的诗词泰斗、享誉海内外的诗词教育大家——叶嘉莹,迎来了期颐大寿。百岁寿诞对她本人及整个诗词界来说,都具有非凡意义。“仁者寿”,叶嘉莹以百年人生印证了这句话。
当晚,南开大学文学院通过直播,共邀诗词爱好者加入一场诗词盛宴——“诗话人生”。这是一次对古典文化的深情回望,更是一场跨越年龄、地域与时代的对话。
▲7月6日晚,天津,叶嘉莹先生在100岁生日当天通过视频向活动现场嘉宾致谢。(图片来自中新社)
丨超300万网友畅谈“诗话人生”
“我是叶嘉莹,我是(农历)六月生人,我今天100岁了。”当晚,叶嘉莹先生通过线上直播寄语,“我像一个蚕,‘不向人间怨不平,相期浴火凤凰生,柔蚕老去应无憾,要见天孙织锦成’。”叶嘉莹在直播中和大家亲切互动,表达了自己的百岁生日心声。“诗教润乡土,我想大家做了不少努力,知道还有这么多人喜欢诗教,我也很高兴。我祝愿大家爱好诗词,永远前进。”当晚,共有超过300万网友在线观看了直播。
为什么叶嘉莹先生在期颐之年,却仍乐意尝试,视频和直播这些新型的传播形式呢?直播中,主持人白岩松的一个比喻,或许就能解释。
白岩松说,诗词就是中国人的故乡。从李白、杜甫,到苏轼、辛弃疾,中国历史上有许多伟大的诗人,而正是在顾随、叶嘉莹等前辈的努力下,古典诗词的火炬得以一代代传承下来。“叶嘉莹先生一路走来,最初的时候可能像一根火柴,微弱地照亮了周围的光亮;后来慢慢地变成了一个火把,照到了更大的面积,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中国古典诗词之美;现在,她已经是一把火炬,诗词之美注定还将传承下去。”
▲叶嘉莹听学生诵诗。(中新社资料图片)
丨白昼谈诗夜讲词,诸生与我共成痴
出身书香世家的叶嘉莹,别号迦陵。她是诗词的女儿,也是风雅的先生。从大陆到台湾,又从国内到海外,一生漂泊,屡经磨难,尝尽人生苦难,阅遍家国离乱和复兴,叶嘉莹的百岁人生足够传奇。
1924年生于北京,出身叶赫那拉氏,叶嘉莹三四岁时,父母便教她背诵诗词来识字。1937年,初中二年级的叶嘉莹经历了卢沟桥事变。面对北平的沦陷,少年的叶嘉莹写下了悲痛的诗句:“尽夜狂风撼大城,悲笳哀角不堪听。”1941年,她考入北平辅仁大学国文系,专攻古典文学专业。1948年,随丈夫南下,开始了“转蓬辞故土,离乱断乡根”的生活。1974年,从加拿大温哥华回到阔别已久的故乡北京。这一次,叶嘉莹写下一首2700字的长诗《祖国行》:“卅年离家几万里,思乡情在无时已,一朝天外赋归来,眼流涕泪心狂喜……”
1978年,叶嘉莹向中国教育部寄出志愿回国教书的申请,并与已经恢复工作的南开大学外文系教授李霁野取得书信联系。次年,申请得到批准,叶嘉莹先到北京大学讲学,随后应李霁野之邀到南开大学讲学,自此与南开大学结缘。也从那时起,叶嘉莹开始奔波辗转各地讲学,只为实现书生报国的理想。
“白昼谈诗夜讲词,诸生与我共成痴。”叶嘉莹用这样的诗句吐露自己对教书的一片丹心,即便已过耄耋之年,她仍坚持在各种各样的课堂上,孜孜不倦地宣讲着中国诗歌精髓。
▲叶嘉莹展示初至南开时学生送的绣有荷花图案的衣服。(中新社资料图片)
丨年轻人不懂诗,是件极遗憾的事情
最近几年,随着年事渐高,叶嘉莹先生已经很少再站上讲台,但她的诗词课依然在以各种形式继续。
2022年6月,南开大学文学院、中华书局联合短视频平台共同推出短视频版《唐诗三百首》。时年98岁的叶嘉莹选择了《长干行》《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》等篇目,特别做了吟诵。“忽闻歌古调,归思欲沾巾”,充满古意的声调中,诗句里的情感自然而真挚地流向更多人。同年9月,叶嘉莹先生参加了《大家聊唐诗》系列节目,以自己幼年学习唐诗的经历为引,讲述《读诗为什么使我们更有力量》。
此前,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时,叶嘉莹先生表示,现在有一些青年人文化积淀不够,看不懂诗词内容,也分辨不清哪首诗是好诗,好在哪里,不能认识诗歌对人的心灵和品质提升的功用。守着中华文化的丰富宝藏而一无所知,这自然是一件极遗憾的事。
她继续说道,弥补这些遗憾原是我这些年来的一大愿望,也是我之所以选择回国教书,而且在讲授诗词时特别重视诗歌中感发之作用的一个主要原因。虽然我也自知学识能力都有所不足,恐终不免有劳而少功之诮,只不过情之所在,不可自已。但我愿把所知道的都说出来,说给年轻人听,否则上对不起古人下对不起来者。(完)
综合中新社、光明网、北方网等
编辑:崔相光